春节将至,育学园提醒各位家长们:
千万注意让孩子远离火源,不要自行燃放烟花爆竹,做好安全教育啊!
(相关资料图)
就在前几天,河北某地, 俩男童在屋里点燃烟花 ,结果引燃门帘,险些酿成大火!
无独有偶,江西一孩子竟然 在车里放起鞭炮 ,最终导致整辆车被烧毁。
还有德州某地的2个熊孩子, 在小区里接连5次放火 ,分别在铲车后面、树根下、杂草旁点了5把火,最后将 一辆车引燃烧成了“骨架” !
很显然,孩子们的防火意识不足,家长们对孩子的消防教育不容忽视啊!
明确告知孩子:绝对不能在家里、小区、车里或其他相对密闭空间里,玩火放炮!
不仅如此,下面这4种危险,也要趁早提醒孩子,提高安全意识!
(文末有安全指南,一定要看到最后)
01
—
一只打火机
夺走了俩孩子的命
告诫家长:放好打火机、火柴;对孩子做好消防安全教育。
福建漳州市一民宅里,两个小孩因玩打火机,不慎将家里的床垫点燃,引发火灾。
当时他们的父母都没在家,是邻居发现有房子冒烟,于是踹门进去救小孩,可惜为时已晚,两个孩子都没了生命体征。
小小的年纪,就这么猝然离世,可想而知他们的父母得有多难过,多悔恨!
当然这并不是个例,因为小孩玩火引发的火灾,每年都在上演:
家长 随手放在桌子上的打火机、火柴,忘记关的燃气灶等等,都可能引起火灾 。尤其是只有孩子一个人在家时,不得不防啊。所以,
①家长外出前要检查好各个阀门、电源是否关闭妥当;
②不要将打火机或火柴随意放在孩子能够得到的地方;
③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,告诉孩子不要玩火,不要动家里的燃气灶;
④不得在室内、车内等相对密闭空间里玩火放炮。
02
—
一包干燥剂
导致男孩右眼失明
告诫孩子:干燥剂不是玩具!不能拆开有危险!
一8岁男孩在家吃零食时,出于好奇,将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放进装有水的饮料瓶中,没想到放进去瞬间发生了爆炸。
爆炸致使液体飞溅进孩子的眼睛里,20分钟后男孩 眼球被溶解,最终导致失明。
一包小小的干燥剂,错误玩弄造成的伤害远不止这一点!
食品中常用的是 生石灰干燥剂 。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钙, 遇水 生成氢氧化钙, 释放大量热量 。
如果把石灰干燥剂放到有水的塑料瓶这种密闭的环境里,就会导致瓶内空气急剧膨胀,当超过瓶子的耐压能力时就可能 发生爆炸 。
就算没有发生爆炸,由于 生石灰干燥剂具有强碱性 ,一旦 接触 到,极有可能 损伤皮肤; 如果不慎 误食 ,还会 灼伤消化道 !后果不堪设想。
所以, 在给孩子零食时,一定要把其中的干燥剂扔掉,或放在远离孩子的地方 。 一旦发生干燥剂入眼的情况,应立即用清水冲洗,并送正规医院治疗。
如果孩子 不慎误食, 就医前要 马上口服清水 (按10毫升/公斤体重,总量不超过200毫升)进行稀释碱液, 然后口服牛奶、生蛋清水、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, 以保护创伤面,防止腐蚀加深。
03
—
洁厕灵+漂白剂
会产生毒气
告诫孩子:洁厕灵、漂白剂危险!不能玩!
之前有新闻报道过,一个小孩在家玩耍时突然剧烈咳嗽,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,后来经过医生诊断,孩子是气体中毒。
原来,孩子在家里“做实验”,把洁厕精和漂白剂倒在了同一个杯子里。
没想到洁厕精和漂白剂产生了化学反应,孩子闻到气味后就出现中毒症状。好在就医及时,这才脱离危险!
其实 洁厕灵使用说明中有明确标注,不可以和漂白剂等碱性物质一同使用。
这是因为洁厕灵是酸性的,而漂白剂(或消毒水)是碱性的,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,释放出有毒的气体。一旦被孩子吸入,后果不堪设想。
所以,平时在购买这类清洁用品时,最好 选择带童锁的包装,放在孩子触及不到的地方。
如果孩子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话,可以在合适的时机 告诉孩子“这个东西很危险,小孩子不要摸” 等,尽可能把危险降到最低。
04
—
误把樟脑丸当糖吃
导致急性中毒
告诫家长:慎用、慎放樟脑丸!
今年6月,一名1岁半的孩子,在家中误食了樟脑丸,情况十分危急。
樟脑丸含有一定量的二氯苯等有毒物质,误服樟脑丸可导致人体急性中毒,出现头痛、畏寒发热、呕吐腹泻、痉挛、肌肉震颤、呼吸急促等症状。
一旦发现宝宝误服樟脑丸,家长千万不要乱了阵脚, 立即送孩子就医诊治 。
另外注意, 不可以给孩子喝牛奶或其他脂肪含量高的液体进行催吐 ,因为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会加速这类毒性物质的吸收。
当家庭里需要除湿防潮时, 应注意将樟脑丸等有毒物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,或者用竹炭包、吸水硅胶等代替。
在收拾衣柜时,要将爆露在外的樟脑丸或竹炭包等物品收起来放好,防止被孩子拿到后误食。
除了樟脑丸,还有 孩子误把摔炮当糖果放嘴里咬的 !可长点心,这种危险物品就要远离孩子,不买或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,尤其不能让还没有辨别意识的小宝宝碰到。
看到这里,为方便大家记忆,我们汇总了这份 「安全指南」 ,记得 点赞+在看 , 转发收藏 哦~
最后,关于安全,说再多遍都不嫌多,生活中处处埋藏着安全隐患,需要家长从源头上规避掉,多留心,及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。
转发文章,让更多的父母们受益。